2020年,权威医学期刊《柳叶刀》刊登了一篇重磅论文,研究结论表明,1985-2019年间,中国19岁成年男女的平均身高分别增长了8.1cm和6.1cm,涨幅在20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一和第三。
然而,对于部分家长而言,这不一定是个好消息。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担心孩子的身高问题:有给孩子大鱼大肉狂补营养的,有给孩子搜罗民间增高偏方的,还有给孩子每天测量身高的……一顿操作猛如虎,孩子非但没怎么长个儿,有的喂成了小胖墩,有的吃坏了身体,还有的陷入深深的焦虑中……不知从何时起,身高成为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执念。
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身高?怎样缓解身高焦虑呢?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聊身高焦虑的应对之道,帮助大家理性看待身高,拥抱真实的自我。
关于“增高针”
一些家长会在身高焦虑的驱使下,带着孩子求医问药,把希望寄托在“增高针”生长激素上。曾经有一个青春期女孩,一系列检查结果均提示生长发育正常,却并不足以让她的母亲满意,“大夫,您要不再给查查,是不是遗漏了什么?”“您是不知道我有多着急,恨不得天天给她量身高,这小家伙怎么一点儿也不争气呢?”“能不能给她用生长激素?”……与此同时,女孩在诊椅上拘谨地坐着,眼神灰暗,稚嫩的脸上满是委屈。
其实,我们在生长发育门诊接诊过的孩子中,真正存在问题、需要医疗手段干预的比例很低,大部分根本不需要治疗。然而,我们经常会遇到过度焦虑的家长,对打生长激素表现出非理性的执念,把生长激素看作万灵神药,却对其缺乏基本的认识。
生长激素是具有严格适应证和禁忌证的处方药,目前仅获批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、小于胎龄儿、特发性矮小症等疾病;若有合并糖尿病、骨骺闭合、活动性肿瘤等情况,则不宜使用。在治疗期间,部分孩子可能出现颅内高压、甲状腺功能减退、糖代谢异常、手脚变大等不良反应。因此,生长激素绝不是想打就能打的,需要专业医生在全面的临床评估下做出谨慎选择。
如何摆脱身高焦虑?
一方面,要克服攀比心理,打消不切实际的期待。要知道,身高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,父母的身高差异导致每个孩子的遗传靶身高不同,因此盲目和别人比较没有意义。
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后天生长潜力,下一步就要积极采取行动。均衡营养、规律运动、充足睡眠等是促进长高最简单且最有效的方式,并建议每三个月到半年测一次孩子的身高,若发现低于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标准范围,则应及时就医做进一步检查。
另一方面,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网络信息对身高焦虑的助长作用。一些营销号打着“科普”的幌子,通过散布虚假信息来引导观点,然后精准抓住家长的焦虑心理,达到产品推广的目的。在加强网络监管的同时,家长也要擦亮眼睛,避免掉入陷阱。
人生价值的衡量是多维度的,个子高只是外表的一部分,无法定义一个人的优秀和成功。家长们应该调正心态,树立科学的身高观念。也希望整个社会对这世间的多样性更加包容,让每一个人都能接纳自己、欣赏自己。就从现在开始,让我们一起努力,向身高焦虑说“NO”吧!